出色的门将-记原国家队守门员张业福
去年,我国足坛出现了一个身长技高的门将-天津队的李纪明。他在去年“长城杯”国际邀请赛中被选为最佳运动员,并曾作为国家队的候补守门员。有道是“名师出高徒”,从这位出类拔萃的门将身上,映出了师傅张业福的影子。
张业福刚步入青年时代不久,便被以国家二队班底组成的天津一队(一度称河北队)看中,作为曾雪麟的替补选手。曾雪麟在天津从事教练生涯的最初年代,对张业福严格要求。他刻苦训练,使技艺进步很快。一九六二年 ,我国第一次举办评选优秀足球运动员活动时,张业福和黄肇文一起,当选为最优秀守门员。后来即入选国家队,又得到张俊秀的培育。张业福对曾、张教练等这些经验丰富的门将特别仰慕。他谦虚好学,在训练和比赛中如饥似渴,苦练过硬功。他把训练比赛当正式比赛打,同时自己也摸索出不少看守大门的经验。如选位站位、扑出时机、判断高与低、飘与转各种来球方面,他都有独到的功夫,在多次国内外比赛中获得行家的好评。
张业福的天资条件不是很好。他身高算不上上等高度,眼睛视力也不强。尤其对灯光下和较暗天气下的比赛场面,视力显得更差。但这些没有难倒他,他自己有办法:身高差点,练弹跳、封角度;视力差点,黑天练,多适应。他苦于思索守好门的方法。比如选位方面,每次挑边开球前,他总是从中圈弧正中向罚球区弧顶正中走一直线,然后用脚向球门线正中划一假想线,帮助自己确定位置。在冲出球门区以手运球时(当时规则允许),他用双手在低处拍接地弹球的方法尽量减少双手离球时间,来避免对方使用冲撞。他为了锻炼弹跳力和眼睛适应力,在晚间到沙坑里翻腾和对着水泥看台墙面抛接球的举动,天津民园体育场的老职工们至今仍称赞他。
张业福守门时在场上活动范围很大。为了使对方对球门的威胁减少,他总是与对方前锋拼争第一高度、第一落点;他能在数人夹击下飞身“揽月”,也能在对方带球疾进中扑脚下球,他特别练就了一手向后腾越扑空中球的动作,能把第一次没扑住的球再夺回手中。他常说:“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失误和后卫的抢险上,要自己去冒险(抢点)而避免更大的危险(招致射门)”。为了练好“揽月”功夫,他在沙坑里滚过无数业余时日;为了练就“拔牙”功夫,他身体上的新旧伤口难以分辨。当年天津的报纸上把任文根称为“不怕摔的把家虎”,有人说张业福“象头刚下山的豹子”。他把曾雪麟的“稳”、任文根的“勇”和张俊秀的“快”都认真地学过来,武装了自己。
张业福离开国家队的最后一次重大比赛,是参加在伊朗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(1974年)。那时候,他已接近35岁了。这个岁数还在球门前“站岗”,在我国守门员队伍中是罕见的。由此看出了他的事业心。担任教练以后,他把心血完全花在训练守门员的出色技艺上。前几年,他的学生郭嘉儒曾以扑救点球出色而闻名在甲级联赛赛场上 ,近年来又培养出李纪明这样身高冒尖的门将,成为我国守门员队伍中的佼佼者。我们祝愿张业福为祖国足球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!
张观沛1984年3月13日